讀了良的這篇文章:『別讓氣話傷害你最愛的人』
加上周遭發生的瑣事,讓我感觸良多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談溝通,我隨口問問台下的學生
是否曾聽爸媽向他們說過:「你給我滾出這個家,就當我沒你這個孩子!」
本來我只是要展現我的幽默而已,沒想到這個戲劇化的例子才說出口,
好幾個學生就不斷附和著說:「我爸媽就是這樣跟我說!」、「對!他們真的這樣說。」
頓時間我好驚訝,心裡納悶著:「天啊,是多大的怨恨與不滿,讓爸媽非要說出這麼傷人的一句話?」
幾週後在新聞上,一位懷雙胞胎的準新娘因為與未婚夫談不攏婚禮的事宜,一氣之下傳了簡訊要未婚夫去死。
而這封簡訊彷彿成了一道死刑令般,逼著男主角自殺身亡,準新娘也為此選擇拿掉肚子裡兩個寶貴的生命。
一樁喜事最後如此收場,看得我莫名地感傷。
父母怎麼會希望自己心愛的子女離開家裡,而兩個相愛的人又怎麼會真心希望對方去死?
這一切說穿了,不外乎是高漲的憤怒讓我們說出完全違背心意的話,一句句化作鋒利的刀,刺傷著我們最在乎、最愛的人。
生氣或憤怒是人們最常表達、也最容易表達的負向情緒。
在生氣的背後,往往是許多的失望、難過、困窘、不安…等負向感覺堆疊著。
一個人要表達自己的失望與難過,往往會讓別人覺得你是脆弱的,所以我們很容易用生氣來包裹著那些不想承認的負向感覺,
然後任由生氣的火焰恣意燃燒,吞噬我們的理智、破壞與他人的關係,甚至是灼傷了自己。
當父母要子女滾出這個家的時候,他們也許只是要告訴子女:「對於你的行為或表現,我覺得很失望。」或是「我有一些難過,因為你這樣大聲地對我說話。」;
而那位準新娘可能也只是想讓未婚夫知道:「你一直沒有尊重我的意見,我覺得不被尊重、有一些難過。」或是「我希望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婚禮。你無法滿足我對於婚禮的期待,我覺得很失望。」。
愛一個人
就應該要讓對方知道我們真實的感受與想法,也允許對方有機會為他自己說說話。
憤怒的情緒也許真的比較容易表達,讓我們比較有安全感、權威感,但其實也很容易讓我們與最愛的人有著莫大的距離感。
如果我們可以學著在生氣之前,好好地觀察現在發生了什麼事情、自己除了生氣還有哪些負向的情緒,然後用一個冷靜的態度來說出彼此真實的感受,就能夠讓彼此知道對方現在的狀態是什麼,
而不是為了要吵贏對方、維護自尊而說出更多傷人的話,耗損兩人的關係、傷害我們最愛的人。(PO於汐止國中輔導專頁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為什麼?父母可以忍受小孩子離開自己身邊,讓他轉學?
希望他學好?所以轉到純樸一點的鄉下,離開
功課好、競爭力?到了市區學校
不希望她交男友?遠走他鄉
這些教育,難到父母自己做不來,所以委託親戚好友,幫為教育、代管?
別忘了,她們都未成年,或者該說,還是孩子;就算他們再怎麼壞、再怎麼叛逆、再麼耍脾氣,她們心中,還是會依著父母
不只是父母給他們吃給、他們穿,還有很重要的,心靈上的依靠
這些教育,自己做不來,不能好好管教孩子,所以讓他離開,眼不見為淨?
說到底,這是將自己教育上的疏失過錯,轉嫁孩子身上...
然後呢?為了補償小孩,見面時,特別寵她,這樣對他們的成長,真的有幫助?
因為不常見面,造成心靈上的隔閡,這你們真的能預料到,或是能克服嗎?
自從畢業以後,當了學校替代役、臨時人力,我很想大聲說:「小孩,是無辜的!」
看看以前某位老師,當其他老師,都在勸這位老師,別再讓自己這麼聰明、程度明顯高其他人一大~節的小孩,再來這種偏遠學校上課
而這老師,只是笑笑。就這樣,從一年級讀到現在三年級了。看著他們父母倆有時如朋友般互開玩笑,心裡很羨慕。
老爸還在的時候,在我小時後,採取的是權威管教
是對我期望高吧,也或許是人家說的:『老大照書養。』
當他面對最小的弟弟時,常會同他開玩笑,讓兩個哥哥的我們,蠻羨慕。
(所以,每當想去哪玩,或是晚上想去草屯,甚至叫老爸回家吃飯,都會要最小的弟弟打電話~XDD)
一直到高中了,老爸不希望我一個人住在台中,甚至還一度考慮跟我一起去台中住,翻報紙找工作....(後來通勤)
也到高中了,我才漸漸"敢"跟老爸"說話",問他些問題,不過也常有一搭沒一搭....
我知道的,老爸其實很疼我
還記得,在SARS盛行時
老爸為了不讓我搭公車而有受病毒感染之可能,所以開車載我上下學,台中-南投
這種日子,維持了一、兩個禮拜
雖然老爸不常對我們微笑、或是和我們聊天
也是長大才知道,用行動表示他的關心,是他個人的做法....
希望我們能在他視線範圍內,好好的長大、好好做人
是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我,所以不懂吧
為什麼,父母會忍心把孩子抽離身邊,放他一人在外頭....
功課好?又怎樣?
品德好?又怎樣?
學校好?又怎樣?
離開身邊而造成的親子感情空窗期,是這些能彌補的嗎?
俗語說:『生的放一邊,養的大過天(台語)。』
在小孩成長過程中,最需要的心靈上依靠,不在了,只好自己堅強
當小孩回到父母身邊,他的個性、他的想法,還是父母們能掌握的嗎?小孩還能像以前一樣,對父母撒嬌嗎?
連常常陪在身旁的小孩,父母都不一定能了解他們的想法...
教育自己的孩子,是不可推卸的責任
不會、不懂,學著去怎麼做到好、去了解
忙,為了賺錢。那賺錢,是為了什麼?
愛一個人,你會希望能天天看著他、陪著他,了解他的想法、所作所為。
為什麼,愛自己的小孩,反而是把他推離身邊?這是在懲罰自己還是懲罰小孩?
今天,把他丟給了補習班、安親班、托兒所,能學到的,只有知識;學不到親子關係的培養
所謂的孝順父母、尊敬長輩,也只是書上的文字、考試的答案
我必須承認,老爸教育我們的方法,不能說完全正確
但是他的心、出發點,畢業後接觸社會的我,才知道,是真的為我們著想
但是長大了,懂了,又有什麼用?
心理上的隔閡,既然是長時間建立的,也絕對不是短時間能夠打破...
我不知道,以後會成為什麼樣的父親
這些對我來說,也太過遙遠至不可及
有時候,看著長輩們的做法,跟自己心中想法有很大出入,也會開始對自己懷疑
就這樣吧,把這些點點滴滴,記錄下來,多年後回首,希望當年單純的我,還在
.